查看: 2616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假期串門,如何讓寶寶做一個得體的小主人&小客人 [復制鏈接]

Rank: 2

積分
97
帖子
24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于 2015-2-3 13:04:41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



又到新年假期了,很多家庭都會走親訪友,今天來談談培養小朋友的社交禮儀。


邀請小朋友到家里玩,父母應該怎么教孩子,才能做個道地的好主人?而受邀拜訪的孩子怎樣做,才會是一個很棒的小客人?


七歲的小杰在星期天被早早叫起床,爸媽告訴他待會陳叔叔一家人會到家里來。小杰心里很不高興,因為陳叔叔家的小智會亂動他的玩具。如果小杰制止,就會挨爸爸的罵,教訓他不要這么小氣,他真的很不喜歡今天的聚會。


小智也不喜歡今天的聚會,他很害怕陌生的環境。而且要跟小杰做朋友真的好難,他總是臭著一張臉,不知道在氣什么。被迫要跟小杰共處一個下午,真的很令人痛苦,好像做什么都不對。


陳叔叔一家人剛到家里,小杰就躲在房間里,不肯出來打招呼,在媽媽強勢的要求下,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出來問聲好。小智則是躲在媽媽的背后,不發一語。后來,兩人在房間里更是一團混亂,小智順手拿起地上的一臺汽車玩具玩,一不小心摔到了地上。沒想到那正好是小杰最寶貝的汽車,小杰氣得破口大罵,兩人大吵了起來。這次的聚會就在兩家人的尷尬中結束。


無論是要幫助孩子成為「好主人」或「好客人」,父母背后的期待都是希望孩子在與他人互動時,能夠有得體、符合禮儀規范的行為表現。要協助孩子扮演好這兩種角色,需要關注的層面并不相同,以下分為兩個部分說明:


做個「準備充分」的小主人


一、讓孩子參與聚會的規劃與邀約:大多數父母在規劃家中的聚會時,很少會邀請孩子加入討論,或事先征詢孩子的意見。因此有許多孩子是在訪客將抵達的當天,才從父母口中得知,家里會有訪客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孩子不會對聚會有參與感,會認為那是父母的聚會,與自己無關;當然也不清楚自己可以在聚會中扮演何種角色,只能被動聽從父母指示。


父母可以考慮在規劃家中聚會的開始,就跟孩子一起組成聚會籌備小組。規劃時納入孩子的想法,并分派適合孩子年齡的工作給他,例如:協助打電話邀請對方家庭的小朋友、協助打掃環境、聚會當天負責招待其他小朋友……等。這種全家一起并肩完成聚會的經驗,可以有效增進家人情感,孩子也在過程中,學習扮演好主人應有的責任感與細心。


二、給孩子多一點準備時間:父母有時會在聚會中,要求孩子表演某項才藝,或要求孩子與來訪的小朋友分享玩具,卻沒有事先給孩子時間準備。當孩子扭捏、害怕、生氣或拒絕分享玩具時,父母可能還會怪罪孩子,認為孩子表現得不夠大方、得體,這樣的做法其實對孩子的心理是多重傷害。


父母對孩子要有更多的尊重:如果有意邀請孩子表演才藝,應盡量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,并給予孩子事前演練的時間,才能在聚會當中要求表演。如果預期當天會有其他小朋友,讓孩子有機會事先把那些對他有特殊意義而無法分享的玩具收拾好(例如:有依附意義的布偶,或是孩子特別珍視的玩具),避免因為其他孩子取用這些玩具而發生沖突。


三、事后給予孩子回饋:禮貌是從嘗試錯誤的經驗中逐步養成的,所謂「有禮貌」泛指的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設想,并做出合適的對應行為。但孩子認知能力有限,通常需要父母與其討論并給予明確的回饋,才能將經驗轉化為學習。


因此,在聚會結束后,全家人適合一起坐下來,討論今天聚會的經驗,有哪些部分孩子表現得很得體?哪些部分可以更精進?父母要盡量清楚描述觀察到的行為,精確提出可改善的建議,詳述背后的理由與想法,并開放的聆聽孩子的回饋。借此歷程就能一點一點的累積孩子對禮節的理解,并能內化到日常生活中。



做個「行為得體」的小客人

  

一、從明確清楚的基礎行為開始:禮貌并不是客觀存在的標準。行為得體與否,常隨著情境的不同,而有很大的差異。父母期待孩子當小客人時,能夠覺察情境中潛在的規則,并且讓自己符合情境的需要,這對于多數的孩子是很困難的。


家長可以先設定幾個基本的禮貌要求,例如:「看到人要問好!」、「若要取用東西必須先征得同意!埂,以此做為對孩子行為要求的基本標準,待孩子熟練之后,再逐步提高要求標準。但光設定基本行為指標,無法讓孩子面對社交場合多變情境的挑戰,可以再搭配事后親子間的回饋與討論,逐步增加孩子社交上的應變能力。


二、對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其心智年齡:父母在對孩子提出行為要求時,要先確定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?很多時候孩子的脫序表現,只是反映出這個年齡的限制,不見得是孩子本身有禮節上的問題。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為例:期待他保持二○~三○分鐘的專注與安靜是合理的;但若期待他在一個純談話性質的成人聚會中,能保持安靜四小時,就是強人所難了。因此父母在考慮帶孩子赴約時,需要一并考慮孩子的限制,不要把孩子放到難以符合禮節標準的情境中,在孩子違反情境要求時,又給予處罰與責罵。


三、減少孩子進入陌生情境的焦慮:父母可以先幫忙搜集對方孩子的背景資訊,如興趣、年齡、個性等,讓孩子在拜訪對方前能有初步的了解,降低心中的焦慮。另外,可以搭配主人∕客人的親子互動游戲,幫助孩子熟練特定的行為或對應方式,好比如何向對方問好?如何主動要求參與游戲?取用玩具前該如何征詢同意?可以先由父母扮演主人方的小朋友,讓孩子練習如何表達;之后也可以互換身分練習,再搭配活動后的討論,讓孩子能用輕松的角度,來面對將到來的陌生情境。


要幫助孩子在社交情境中有得體合宜的表現,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。禮貌的培養要透過人際經驗的累積,不是透過提醒或教育就可立即獲得。父母要盡可能讓孩子有人際互動練習的機會,并且跟孩子一起摸索、嘗試、討論,思考讓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。


除此之外,禮貌應該是一種習慣,而非特定情境的表演。父母要先以身作則,以禮貌的態度對待孩子,因為孩子曾經體驗過禮貌所帶來的正向感受,才有能力發自內心表現出禮貌的行為。父母希望孩子在招待客人、外出訪客時,能夠表現出哪些得體行為,都可以先在家中實際推行,進而將孩子培養成「好主人」、「好客人」。


★小提醒:做個「準備充分」的小主人


1. 讓孩子參與聚會的規劃與邀約


2. 給孩子多一點準備時間


3. 事后給予孩子回饋


★小提醒:做個「行為得體」的小客人


1. 從明確清楚的基礎行為開始


2. 對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其心智年齡


3. 減少孩子進入陌生情境的焦慮


附件: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。沒有帳號?立即注冊
春季班報名:0451-57608866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冊

關于我們 - 廣告合作 - 使用條款 - 客服中心 - 聯系我們 - 免責聲明 - 友情鏈接 - 媽媽網 - 媽媽論壇 - 媽媽說 - 兒歌 - 動畫片
© 2007-2012 MAMACN.COM 哈爾濱媽媽網版權所有 技術Discuz! 粵ICP備08026690號
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