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小朋友聊天,他們跟小孩之間的對話永遠都是:“功課寫完了沒?”“琴練了沒?”“今天考幾分?”
這種狀況比較像是質問,很難稱作是聊天,因為通常都是以問句始,以斥責終。但切記:別把質問當聊天。
在中式的家庭里,鮮有和樂融融的晚餐時間、睡前時間及聊天時間。于是父母會發現,孩子在自己面前幾乎都是啞巴,不但話少、三句話問不出個屁來,久而久之,父母對他也越來越陌生。
那怎么才能建立和孩子更好的聊天呢?
一、問“小”不問“大”
孩子跟大人不一樣,他們很難理解抽象的問題,也很難回答。因此,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概況,要盡量避開“抽象”、“大范圍”的問題。不妨改問一些很簡單、一定有答案的問題,而且不妨從細節開始。
藉由一些生活小事打開話匣子比較容易,這些問題簡單易懂,孩子通常都會爭先恐后地回答,不會感覺到壓力。
二、從別人的事談起
從“別人談起”是一個很好的聊天方法,比方說,孩子會告家長班上誰吃飯吃得最慢、誰最常被罰、誰功課最棒、誰今天又打了誰等等。
當然,在聊天過程中,我們就能窺見他處于什么樣的位置、對同學的行為有什么樣的看法,然后了解孩子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,是用什么樣的身心狀態去處事。
三、不要“否定”,只要“同理”
大人跟孩子聊天,很容易發生的一個狀況,就是大人常常喜歡否定孩子的感受。比方說,當孩子說:“自然課無聊死了”的時候,家長要是接著說:“自然課不無聊啊!天氣、氣象是一件很有趣的東西……”
相信我,只要你這么一說,這個話題就聊不下去了!因為當孩子覺得你并不認同他說的話時,他后面的話很容易就咽了回去。
比較好的方式是回答:“喔,自然課很無聊啊,你可以告訴我是什么讓你覺得很無聊嗎?”
保持中立的語調、同理感受他的感受,往往可以讓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,了解他的需求,進而幫助他解決困境。
四、只要“傾聽”、不要“說教”
很多時候,聊天只是一種發泄。還記得一堆女人三姑六婆時的那種心情嗎?罵婆婆、罵老公、罵給別人聽,其實不一定要別人幫我們解決問題,只是純聊天而已。
讓聊天回到聊天,想要孩子誠實地說出感受,很重要的一個步驟,就是只要“傾聽”,不要“說教”。和孩子聊天,最忌諱的就是說教。任何一種話題的聊天,只要淪落到說教與聽訓,那就沒趣到極點了!
所以,聊天時可以對對方、對話題保持高度的興趣,多詢問、少評論,多說“你”,少說“我”,就很容易讓話題源源不絕地繼續下去。
五、注意肢體語言
聊天時,肢體語言也很重要。適當的肢體語言,會讓孩子覺得你重視他、認真想要和他聊天。
在和孩子聊天時,盡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視他。如果孩子還小,那就蹲下來;如果是個大孩子,那就拉著他的手坐下來。即使是手邊在忙著折衣服、洗碗,在跟孩子講話時,也必須要時時轉頭看他的表情。因為注視別人、專心傾聽,就表示你很在乎跟他說話。
孩子對于肢體語言很敏感,一邊跟別人談話一邊敷衍地說著嗯、啊、喔;或是眼睛一邊盯著計算機一邊聽他說話,都不是鼓勵他好好和你聊天的方式。
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親密的接觸:握握他的手,摸摸他的頭,摟摟他的肩,搓搓他的頸背,順順他的頭發,拍拍他的背等等。通常,對有一定熟識度的孩子適當地使用一些肢體語言,都會在聊天時產生非常正面的效果。
另外,注意跟年幼的孩子對談的時候,不要隨意亂發笑;不論他的話多么幼稚、多么奇怪,你都要保持誠懇、一本正經,否則孩子很容易覺得大人在嘲笑他,而不愿意繼續聊下去。
尾語
最后要提醒大家的,就是在跟孩子聊天時,有時孩子一時說出一些令你驚訝、反感的事時,切記“不動聲色” ──聲調平常、假裝毫不在意,這是很重要的。
在尚未明白事情真相或者尚未想出如何應對之道時,先保持朋友般的傾聽,是很重要的!跟孩子“說教”或“講道理”的時候,最好跟聊天分開,這才能夠讓孩子暢所欲言、無所不言!
|